3月5日,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保亞,來到普洱學院致遠樓演播廳,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文化氣息濃郁的講座。
講座由普洱學院黨委書記胡國云主持,以“茶馬古道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為主題。學院領導,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院、茶葉咖啡學院等師生群體皆到場聆聽,致遠樓演播廳內座無虛席。
陳保亞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包括理論語言學、歷史語言學、語言哲學、數(shù)理語言學、地理語言學、語言文化學。長期在西南邊疆從事民族語言文化調查,多次到中國西南、西北和東南亞、臺灣、香港、日本等地的鄉(xiāng)村做語言文化調查。多年持續(xù)跟蹤調查傣語以及傣漢接觸機制。長期從事茶馬古道上的語言調查和語言方法論研究,兩次獲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
茶馬古道一直寄托著許多茶人的向往,是茶文化溯源之橋。茶馬古道也是過去中國西南地區(qū)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它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歷經(jīng)漢、晉、隋、唐、宋、元、明、清。茶馬古道分陜甘、陜康藏、滇藏線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
茶馬古道是中國與外界聯(lián)絡了紐帶。它改變了不同民族的思想觀念,促進著多國、多地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發(fā)展。
此次講座中,陳保亞教授結合自己的茶馬古道行走經(jīng)歷,圍繞茶馬古道的發(fā)現(xiàn)與命名、茶馬古道的性質、茶馬古道比較考察、茶馬古道向世界各地的擴展、語言地理學證據(jù)、普洱在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茶馬古道文化保護的急迫性等課題要點,通過實踐探索,圖文并茂的講學方式,讓師生們更加深入的體會和了解茶馬古道文化,豐富了茶文化知識,還提升了文化自信。
陳保亞還表示,要保護并開發(fā)好茶馬古道文化的歷史價值,首先要認識茶馬古道的性質和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還原茶馬古道的更多真相,創(chuàng)新茶馬古道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更好的保護與開發(fā)。
關于普洱學院組織這樣一場關于茶馬古道的講座,講座組織者表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與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文化是教育產生與發(fā)展的最重要基礎;教育是文化延續(xù)并不斷創(chuàng)新的第一動力。文化自信離不開文化教育,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教育,才能讓更多人更深入地學習理解和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當代文化自信,了解茶馬古道歷史,傳承茶文化,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使命。
茶馬古道作為一個非常具體的載體,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shù)的茶葉、食鹽、藥材、棉布、絲綢、日常用品等等,或由騾馬、牦牛馱著,或是人背肩扛,往來穿梭于古道,溝通起不同區(qū)域間貨物往來的同時,也讓古道沿線的許多村寨、集市因古道而興??梢哉f,在許多歷史時期內,茶馬古道與普洱茶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普洱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馬古道也堪稱普洱茶的文化基因之一。
這條古道最偉大的地方,還在于它是文明傳播的路徑,促進人類文明交流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發(fā)展。茶馬古道串聯(lián)的喜馬拉雅文化帶,也是民族遷徙的走廊,眾多民族文化在此孕育并走向世界。
文/饒麗
來源: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